Brandcenter
品牌中心
LONGSUN MAGAZINE
首页>品牌中心>隆生刊物
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,未尝不可◎左一

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,到哪家公司,就叫哪家人,似乎天经地义。然而在隆生,这样的天经地义变得不那么正常。说真的,如果不是隆生刻意强调这件事,我也没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好。在隆生工作,就叫隆生人,这不很正常吗?现在你不让我说,我反而觉得,这,有什么问题吗?

其实,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,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。因为很多公司就是这么做的,也是被大家认可的,但既然隆生抛出了这个思考方向,我们也不妨跟着思考一下,为什么大家会认同这种做法呢?

一、出于归属感的需要

人的社会性,决定了自己需要被认同。进入一家单位、企业工作,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找寻一份归属感,这是人的本源需求。企业顺应这种需求,将员工囊括在自己这个大家庭里,是一种令新进员工融入集体,产生归属感最快速的做法,企业当然乐意采用。
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既然进了这个群,群名怎么取呢?不就是哪家企业就叫哪家人吗?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。

一个称呼,瞬间拉近距离,产生向心力,这么称手的工具放在手边,为什么不用?况且,有的员工在一家公司呆的时间足够长,对公司足够有感情,更需要有一个身份上的认同,如果说不允许这些员工自称为公司人,会不会打击到这部分员工呢?我想多多少少会有的。


二、出于荣誉感的需要

我们听过华为人、万科人,这些称呼拿出来,的确很响亮。因为公司的品牌美誉度,赋予了员工相应的荣誉感和自豪感,这个称呼,分量就自然而然变得更重了些。

哪怕是不那么知名的企业,当员工们说出自己是哪家人这几个字的时候,你也是能感受到一种自豪感的。反过来推理也是一样,当人们在某个能激发荣誉感的场合,一定愿意这样称呼自己。

当然并不是说,不这样称呼的员工就没有荣誉感。但我更倾向于,企业对此不做硬性要求,即使企业不提倡,但也不反对,员工愿意这么称呼,那就随他去好了,明确不让这么叫,是不是也有点不近人情。


三、营造企业文化的需要

到哪家公司,就叫哪家人,说到底是一种企业文化。

进了这个“家”的门,就是这个“家”的人。作为企业方,需要制造一个纽带,把员工连接在一起。

把“家文化”发挥到极致的,莫过于海底捞。在海底捞有个说法,叫“嫁妆”。一个店长离职,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,给8万块的嫁妆,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,也给。如果是小区经理,离职时大概能得到20万的嫁妆费,如果是大区经理,能得到至少800万的嫁妆。可是即便如此,从海底捞成立至今,仅有三人从此地离职拿着嫁妆费走人。这个离职比率让人惊讶。

一些人反对这种企业文化,认为是对员工的一种洗脑行为,强调让员工无限对企业忠诚,却总是忽视员工的自身合法利益。其实不然,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向前的精神支柱,营造一种家文化,让员工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,将给企业带来更大动能。这正是很多企业追求这种企业文化的核心诉求。


四、入乡随俗的需要

在隆生工作而不让叫隆生人,这跟别的公司千方百计灌输,在什么地方工作就是什么人的理念确实大不同。

众所周知,在隆生工作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占据相当一部分,这说明隆生在相当程度上,是给予了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。但为什么独独在这事上较劲?隆生为此所阐明的人身依附说,我持不同意见。

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,是一种下意识,是我们常说的“入乡随俗”。来到哪家企业,就叫哪家人,这跟人身依附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一种心理需求,是一种希望被认同之感。如果我们只看到人身依附的那一部分,没有体会到员工的心理需求,则容易走偏。

有一点点微妙的心理就在于,平时我不刻意这样说,但是我这样说的时候,你别否定我,一否定,就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,心理难免产生失落与偏差。

至于那些认为叫哪家人就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简称,仅仅相当于概括我是在那工作的,企业就更加不必在意了。

综上所述,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,未尝不可。


(左一,地产从业人士,现居惠州)




2009-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