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andcenter
品牌中心
LONGSUN MAGAZINE
首页>品牌中心>隆生刊物
为什么广告投得越多,品牌死得越快?◎梁将军

从我进入广告行业以来,每年都能碰到几个“豪客”,他们企图在1至2年内,用巨额的广告费去解决生意问题,但大部分都中途死掉了。

这类企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:一类是初出茅庐的互联网品牌,企图拿着资本的钱去迅速建立领先优势;一类是老牌的传统企业,因为他们曾成功过,于是想用同样的方式复制当年的商业奇迹。

为什么广告投得越多,品牌反而死得越快?


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得把目光落在十年前。因为十年前的情况与现在恰恰相反,那时候广告投得越多,品牌建设得越快。

当年的营销环境,我们称之为“中心化媒介”时代,全国人民的信息来源都集中在电视、报纸、广播、户外这四大媒介上,尤其以电视为重。“中心化媒介”造就的营销模式是什么?广告为什么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带货功能?

我认为,“中心化媒介”时代衍生出了三个营销特征:1、媒体和卖场是分离的,广告不能马上催生购买行为。 2、媒体单一,广告可以通过重复强化品牌记忆。3、封闭的信息环境下,品牌享有话语霸权。

可以说,在中心化媒介时代,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记住,让消费者在其他时空购物时,回忆起产品的名称和卖点。我们以往所有的品牌理论都是围绕这个大背景而构想的。

什么是品牌?在我看来,品牌的本质就是一种记忆术。我们把产品的所有复杂特点浓缩成一句广告语,把企业的气质描绘成一个鲜明的视觉LOGO,把冗长的产品说明书浓缩成一段15秒的TVC,这些都是为了让你瞬间记住这个品牌。

所谓的品牌认知度、美誉度、忠诚度其实都是品牌记忆基础上的演化。如果说品牌理论就是一套记忆术,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各式各样的品牌理论了。


在互联网到来之后,一切都变了。我们进入了一个“去中心化媒介”时代,之前的信息传播轨迹彻底变了:

1、媒体和卖场合一,所见即所得。2、媒介碎片化,让广告难以产生重复效应。3、信息的透明化和流动化,消费者有了更强的判断力。

但以上这几个变化,还不是对营销人最大的挑战。 “去中心化媒介”带给我们更大的变化,是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。








中心化媒介时代,广告信息传播路径是点到面,更侧重“播”;去中心化媒介时代,广告信息的传播路径是点到点,更侧重“传”。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开始注重口碑营销,因为品牌会在“口口相传”中崛起或败亡。

在这样的信息背景下,企业再难以通过管理品牌符号和加大广告预算去影响消费者决策,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唱衰定位等品牌理论,因为这些理论要在单一、封闭的传播载体下,才能发挥最大效能。


去中心化媒介环境下,营销上最大的障碍是人群的颗粒度变小了,广告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。

从0到1的突破点在于:驱动节点,让用户连接。想尽一切方式驱动节点的自传播,赋予群落独有的文化内核,进而渗透到大众人群。

我们看看近几年凭借互联网营销快速崛起的品牌,是不是符合这个逻辑,自然就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只是我的一时意淫。

先说大家都熟悉的小米,品牌初创阶段没有广告预算。它依靠数码发烧友的社群运营,完成产品的体验、迭代、以及品牌的传播,最终慢慢形成米粉效应。几乎在它成为一线品牌之后,小米才开始大规模投放广告,从小众品牌向大众品牌进阶。

再看拼多多,靠拼团模式驱动了三四线用户的自发传播,在淘宝、唯品会、京东的眼皮下光速崛起。在站稳脚跟之后,拼多多开始重金砸广告,2018年的拼多多几乎霸占了卫视的综N代项目,并以日耗几千万的效果投放来疯狂获客。

还有Luckin Coffee,是典型的裂变营销案例,它的所有营销动作,不论是户外、朋友圈、还是BD,都是通过对咖啡人群的福利刺激,诱发用户分享行为。

这三个品牌都是通过“驱动节点,连接用户”完成了品牌的原始积累,只不过手法各异罢了。这种营销思维和传统的品牌传播思维是完全相反的,传统的品牌思维是由大到小,品牌起初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入,建立大众人群的品牌认知度。然后通过campaign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,建立品牌喜好度。最后凭借用户回馈、提升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综合手段形成品牌忠诚度。

但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下,品牌传播必须由小见大,先积累核心的消费群,建立核心消费群的品牌忠诚度,再去考虑大众人群的品牌认知度。品牌的核心消费群就是大家说的超级用户,大家常常把超级用户等同于高消费力用户,其实超级用户更大的价值是品牌的“病毒源”,超级用户可以感染更多的用户群,最终形成用户的规模化聚集。

总结一下,广告投得越多,品牌死得越快,其原因在于我们仍然用“广而告知”的方法来做营销。互联网时代下,任何品牌想要崛起,一定要想办法驱动节点,从而撬动广泛的用户连接,而不是凭借大众媒体去影响用户记忆。


(梁将军,网络营销实战人员)




2009-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