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andcenter
品牌中心
LONGSUN MAGAZINE
首页>品牌中心>隆生刊物
7年,地产江湖已变模样!◎姜皓天

最近,我再读了一本旧书《地产老板的困局与破局》,发现时间就是一把锋利的大剪刀,已经把曾经难管的职业经理人修理得服服帖帖。

房企消灭了英雄。 谁离开,企业都能活;谁嚣张,老板都管得住。7年前,君臣之争、储君之争、藩镇之争,都是老板心中的痛。而如今,没有不听话的储君,没有调不动的藩镇,没有摆不平的刺头。如果有,那只能是老板亲儿子。

7年前,地产老板的困局还在于“一统就死,一放就乱”的做事怪圈,自己就是无所不能的Superman。而如今,总裁、副总裁们走马灯似地换。谁搞不定,谁下台。区域总一茬一茬长出来,业务总一波一波从生产线上走下来。没有谁不能够被代替。

7年前,股权比黄金还珍稀,期权比空头支票还虚无,千万年薪的已是打工皇帝。而如今,老板们强制项目跟投,提供财务杠杆,分享利润。但,年入过亿,也不过是众多螺丝钉中的一个而已。地产跑过黄金新十年,忽入平稳大周期和风险小周期。


一、英雄难再

郁亮说过,万科没有英雄。吴亚军说,龙湖没有英雄。即使老板没说,恒大、融创、碧桂园也没有英雄。

恒大、融创分别由许家印和孙宏斌两位话题王的当家人支撑网络头条,其他人很少出线。碧桂园 “双斌”走了之后,人事方面的看点更少。绿地、中海、华润,这几家央国企一向低调,很少明星闪耀。十强黑马新城,也没有因为名声大噪,而出现几个英雄式人物。龙湖吴亚军越来越少露面,邵晓明也不是特别爱出风头的人。除了董事长,很多企业连总裁都没有知名度和存在感。

万科是观察房企变迁的重要的窗口。7年前,万科有王石、郁亮、毛大庆,你方唱罢我登台。 10年前,王石与郁亮的多元化之争,传位故事、削藩风波等等,成为地产人的餐桌作料。而现在,只有郁亮经常曝光在媒体和地产同仁面前,总裁祝九胜很少发声。这家职业经理人掌控的企业里,牛人繁若灿星,但都默默无闻。

英雄驯化,雇佣关系良性发展,是行业发展走向成熟的结果,野蛮生长已经结束,枭雄时代早已过去。这更是制度建设的胜利,近年的组织大进化,远超以往任何时期。


二、7年变局

7年前,一二线城市的全面限购。如今已经演化成限购、限售、限价、限贷、限商“五限”。全国重点城市的开发商排名,前十强基本上都是全国化布局的巨头了。武汉、杭州、郑州、南京、成都,还有几个本土企业能够进入前十呢?

7年来,变化最大的是企业排名。恒大当年第5名,碧桂园第9名,融创是第12名,如今分别上升至第1、2、4名。当年排名第6的万达,2019年目前排名80多;当年第19名的中信地产被中海兼并;一代名企和记黄埔已经彻底滑落地产百强。2012年,千亿企业只有万科、绿地、保利3家房企;如今已经有30家房企越过千亿门槛。

大浪淘沙,涤荡一切。就算你再有能力,抵抗不住时间和趋势的宿命。

这几年,是巨星落幕的年代。地产教父李嘉诚、住宅教父王石、商业教父王健林、豪宅教父宋卫平等等,纷纷退休、转型,就连敢说真话的任志强任大炮,也深居简出了。

这几年,是按部就班的年代。老板与代理人的分工日益明确,总裁的继任机制也逐渐成熟。莫斌全面主导碧桂园的运营管理;吴亚军逐步退出一线,邵晓明接棒。接班机制稳定有序,一望便知三五年。

这几年,是股肱之臣转型的年代。经过地产十年的狂野发展,蓬勃成长起来的一代地产明星,逐渐到了转型突破的阶段。张纪文是王石创业时代元老之一,执掌深圳区域十余年。仅剩的一位封疆大吏,如今也转岗梅沙教育了。万科的莫军、毛大庆、肖莉、刘爱民、徐洪舸……一大串转型离职者,龙湖的陈凯、赵男男、冯劲义、周德康……一大批跳槽者,纷纷奔向中小房企的新战场。

这几年,是制度大于能人的年代。中海没有英雄,却是地产行业的黄埔军校。万科没有英雄,专业能人一茬一茬长出来。龙湖没有英雄,但是职业经理人遍布小房企。碧桂园没有英雄,博士都超过了1000人。

铁打的房企,流水的职业经理人。制度与激励体制日益健全。组织、制度的价值正在超越个人能力。即使封疆大吏也被经常转岗,难以形成个人势力范围。地产行业专业化、职业化、制度化、标准化程度都在加强。投、策、建、销、融,越来越复杂,一个人、几个人搞不定管不好了。甚至一个部门一条线工作都不行,要大运营,要全公司一条线,要集体作战。

当然,换了谁都可以。 甚至老板。例如万科、绿城。


三、身份焦虑

如果你是一位资深地产人,可以明显体会到:近7年,地产行业经历了至少2轮大的焦虑潮。

第一波是2014年,小米模式崛起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互联网焦虑,以郁亮学习海尔、腾讯、阿里为标志性事件。伴随着创业热潮,整个地产圈都辗转反侧,担心被颠覆、被淘汰。

第二波是2018年底,万科“活下去”,职业经理人惶惶不安。伴随着房企大裁员,无论是元老还是高管,都有可能被劝退或者硬裁。

地产人的每次焦虑,都伴随着人才大动荡。行业进入新一轮的收缩潮,业务扩展速度下降,人才整体流出加剧。据说,某十强房企上海区域裁员近30%。

“平台+终端”的战略架构下,为一线提供更多的炮火支援。说白了,大平台小个人。离开万科的人,很少能够再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了。即使到了新公司,能够发挥的空间也是有限的,小团队终究抵不过大公司的进攻。

同时,房地产行业周期已经到了新的阶段,拿地、融资、营销的门槛都高了太多。土地拍卖很多都是要求地产百强,具有商业运营能力。此一招就屏蔽了无数草莽英雄。拿地5个亿起,好地一起抢,差地风险大。新公司能够提供的资源也太有限了。


四、冒险之旅

对于主业已经做腻、个人空间不大了的地产人,值得再去经历一场新的冒险之旅。新业务和新领域,当然很脆弱,风险大,但这才是孕育更多机会的地方。正所谓富贵险中求。经历过地产行业大资金、大阵仗、大生死的老司机,到其他岗位和领域都更加从容轻松。

向牛人奔跑。要么英雄,要么狗屎。弱者的生存向来悄无声息,而强者的去留永远牵动老板的神经。在高周转机制下,一旦你停止奔跑,就将被干掉。一轮轮裁员,都是不见血的清洗。

向一线奔跑。万科孙嘉就从总部回到了区域,据说,区域总张纪文年薪可能就比郁亮多。碧桂园区域总,年入过亿不是梦。在跟投制度下,地产人常年收入可以翻倍,干得好就相当于内部创业。即使亏损,也是小概率。

向新领域奔跑。地产公司内部的创业领域也越来越多,前30强都在走多元化。恒大搞汽车、碧桂园造机器人、融创搞文旅,中海都做商业了。万科和龙湖还搞了科技和互联网公司。这些创新领域,未来都是企业内部龙腾虎跃之地。

向小公司奔跑。龙湖人才遍天下。大公司的空间很小,天花板很低,人才梯队紧密。但是小公司往往求贤如渴,有很大的施展空间。尽管整体行业可能走向萎缩,但是50-100名左右的企业,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。明星经理人从前30强企业的高位向下跳,还是有很大的专业和品牌势能的。从大平台到小公司,你可以从一个螺丝钉变成一个封疆大吏。

向创业公司奔跑。毛大庆的创新工场已经成为独角兽企业,经历寒冬幸存壮大;蔡雪梅去搞了自己的ELAB公司;刘爱民搞了自己的产城融合……

所谓,乱世出英雄。行业越动荡,个人机会越多。企业越稳,个人越小。制度越强,个人越弱。只有那些敢于走在创新边缘和时代前沿的弄潮儿,才有可能快速切换跑道,迎来跨越式发展。


(姜天,地产战略观察员)




2009-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