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andcenter
品牌中心
LONGSUN MAGAZINE
首页>品牌中心>隆生刊物
《隆生》往事:五味杂陈20年!◎卢振侠

今年,《隆生》杂志创刊20周年,而我旅居惠州也正满20年。20年很长,如果仔细回数,那一年我与《隆生》初相识,新丁乍到,是那样的受宠若惊。后,承蒙不弃,成为长期撰稿人,为不负厚望,又是那样的辗转反侧。个中曲折,夜半清风、高阁明灯,都可作证;那一年我初来惠州,寄人篱下,那样的谨小慎微。后,求学安家于此,断了回故乡的念想,便只有择此处而终老的决绝。其间历程,狐死首丘、代马依风,才能明了。

20年很短。江湖代有新人出,不觉已是旧时人。当每期收阅《隆生》成为习惯,当一位位前辈老师成为知己密友,当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“前辈”,若不是接到编辑部同事的约稿,竟未发现,《隆生》已创刊20年!而眼见城市日新月异,眼见环境新旧更迭,时光在嗖忽中变得日日同样,生活在快闪中成了复制粘贴,情感也在慢慢融入中凝结羁绊。曾经陌生的城市,如今已是第二故乡。

钱钟书先生说,觉得时间过得快的人,是快乐的。没人告诉我,觉得时间过得又慢又快的,该是痛苦的,还是快乐的。也许,跌宕起伏多是寻常态,喜忧参半才是真人生。那么,就让我以百感交集的过往,致敬我与《隆生》,与这座城的20周年。

《隆生》作序,开启行业成长路

如果记忆没有出错,与《隆生》结缘是在2011年。那时,提前完成外地求学、结婚生子等人生前半场的我,尤是职场新丁,因缘任职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自营媒体。辗转于家居、金融、文化等各个行业之后,因内部人员流动,最终成为一名房地产行业记者。没有师父引路,也没有前辈指点,对城市建设一无所知,对房地产行业知识也一窍不通的我,只凭着前期其他行业累积的微薄采写经验,就这么一腔孤勇地入了行。

所幸幼时便喜欢写作,读书时也修得新闻专业,佐以前期经验,摆弄三二两面上文字,倒也能蒙混过关,只是很难深刻。绿化率、得房率、去化率,凡此字样,必成拦路虎。更难言政策环境、行业规律、走势研判。毕竟不是随意与妥协之人,在自学、偷学之时,时时期盼能有引路明灯。

幸而还有《隆生》在。

虽是一本企业内刊,却堪比行业教科书。企业是行业龙头,相继开发了竹树新村、东湖花园,又以地王价成为金山湖“拓荒牛”,彼时,隆生企业以绝对实力,带动行业发展。《隆生》杂志因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而诞生,经过近十年沉淀,不仅吸纳了吴景华、黄莫菲等资深地产和媒体人士担任编辑部主创,设题定向,紧贴市场,还汇聚了李丹、刘炜炜、杨帆、蒋奇政、周老泉、石敢当、十三郎、吴用、黄河等优秀媒体前辈担任特约撰稿人,时时带来精彩大作,说行业论发展,多维并存,尽展各家所长。更有隆生企业老板刘小波亲自挂帅,期期撰文,针砭时弊、研判形势;企业员工从心撰文,各抒岗位感悟。再佐以载重传承、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、排版……《隆生》俨然成为一座高不可攀的行业丰碑,每每得之,必奉为圭臬。

这样的《隆生》竟与我邀了稿。2013年,因龙舟赛的举办,《隆生》杂志编辑部在QQ里向我发来邀请:借着隆生企业冠名龙舟赛之际,谈一谈隆生发展!

我忘记了当年回复“好的,我试试”之时,手有没有颤抖,只知道,时至今日虽已相隔9年,仍能感受当年的那份激动。也仍记得当年受此“大任”,不敢有任何马虎,连日冥思苦想、筹谋思忖,费心程度堪比排兵布阵,最终在一个夜半,以文化相通,解隆生与龙舟赛相合之髓,成得《文化结缘  一种精神得之两面》。


《隆生》留痕,隽永人生旧回忆

犹记得稿件交出去那一刻的惴惴不安。生怕这班门弄斧的花拳绣腿,在专业人士面前贻笑大方。没曾想,竟得到了编辑部同事的包容与肯定。

拿到刊有我的名字、我的文章的那期杂志,我是雀跃的,这个我清晰地记得。看着特约撰稿人的区域,我的名字与那些同行前辈的名字并列在一起,竟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骄傲暗自蔓延。我将那期杂志紧紧抱在怀中,一路小跑回到家,不再像其他往期杂志那样放在案头,而是仔细地珍藏在了书柜之中。

自此之后,我于《隆生》,便不再是局外人。也幸得编辑部看得起,那篇文章之后,陆续有约稿而来。

由此,第71期《从敢吃螃蟹说起》,从敢吃螃蟹美味第一人,到隆生拓荒金山湖的“吃蟹之勇”,半文半白,只是恣意挥洒;第76期《亲历:惠州商业沉浮十二年》回望惠州商业发展;第84期《隆生的大智若愚,嘿嘿,别以为我不知道》……许多自己今日看来稚嫩、浅薄的论断,都一一镌刻在了《隆生》的过往,一点一滴、亦步亦趋夯实了我的现在。

犹记写螃蟹之勇时,与好友深夜探讨,我提思路,他论铺排,观点碰撞、火花四溅,虽事务繁重,仍乐此不疲,一来一往之间,框架已成。稿件即出,两人欣喜无以言表。仓促交稿,后得编辑部反馈,古风行文,言语简练,倍得集团董事赞赏,窃喜;

作商业浮沉记,从读书时英达商场的青葱回忆,到后来人人乐的周末逛街,再到步行街的举家漫步,于商业变迁中,循脉了我在惠州求学、安家,生活、工作的成长痕迹。那是我第一次回望我在惠州的这么多年,也是第一次惊喜地发现,比起故乡而言,我这棵移植在异乡的树,不仅安然存活,还枝繁叶茂起来;

写《隆生的大智若愚,嘿嘿,别以为我不知道》之时,为解构隆生的“三不”论内涵,我哄睡半岁的儿子,蹑手蹑脚溜进书房,一边删减重来、反复斟酌,一边竖着耳朵,听闻孩子动静。两边忙蹿之下,终得稿件,还不忘戏谑一首小诗:风习习催醒,幕沉沉始静。伏案春秋墨,凌空冬夏明。


《隆生》做媒,巧结职业新机缘

给《隆生》撰稿多年,每一篇行文,留痕记忆宛如夜幕星缀,只要认真触及,每一幕、每一颗都熠熠生辉。但若非要攫取一幕或一颗最为难忘的,或是最为璀璨的,当属第74期《且论隆生 兵行险招正当时》。

这篇依旧是素来喜欢的半文半白体。虽今日看来颇有些矫揉造作之嫌,但当年也算是尽了全力。文中以龙有逆鳞,触及必怒,旁测向来以稳健低调著称的隆生企业,以及刘小波,内至禁烟令、严考勤;外则拍地块、竞工程,首次高调示人的内情、始末云云。

因惯知《隆生》包容,也知小波大度,遂文不遮意,恣意挥洒,管它用词是否合规范,语境是否合时宜。

原是一篇我方随意、《隆生》包容的拙作,却不想有人赏识垂青。彼时,因兼顾家庭照料所需,不堪加班重负的我,刚刚离职赋闲在家。却意外接到好友的引荐,推荐我到《惠州日报》补缺地产记者一职。

虽然新闻科班出身,却一直无缘官方媒体的我,对规范的、深度的新闻采写始终心有情愫,也早就有“到传统媒体深造一下”的念头。接到好友的引荐,无异于瞌睡遇到了枕头。因此慎重而认真地准备好了简历,以应对HR的严格考核。

面试过程却出乎预料的顺利。负责招聘的领导、HR,竟然只是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,就通知我入职。其中一位领导更是坚定地说:“如果采编部门不招录,我这个部门也会优先把你招进来!”

那时有受宠若惊,但更有一些不解。毕竟一无身家背景,二无人脉资源,比我履历精彩的人更比比皆是,我究竟靠什么打动了这些素未谋面的领导呢?

答案在我入职一个月后得以揭晓。一天,一位同事不经意间透露:“卢振侠,你知道你没来的时候,大家都以为你是个中年男人吗?”

闻听这个说法,我一脸懵懂。他继而解释:“你没来的时候,大家在《隆生》上就看过你的文章,特别是写隆生老板刘小波的那篇逆鳞之怒,全文都是古文体,而且笔锋老辣,对市场和行业都分析的很透彻,我们都猜你是个中年男人。后来HR接到你的简历,都觉得很意外!”

原来如此!

如今,我在《惠州日报》也已经工作8年有余。兜兜转转兼任多个行业,但房地产行业记者始终是我的主阵地。也得益于此,如今的我也算对这个行业有了一知半解,成为别人口中所谓的“老师”。但始终不知足,也始终要提升,《隆生》虽已是老朋友,却始终都是指路明灯,每期收至,翻阅学习仍是不改的习惯!

祝愿,未来的20年,很多年,我与《隆生》都好!

(卢振侠,资深媒体从业人员,《隆生》特约撰稿人)




2009-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