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andcenter
品牌中心
LONGSUN MAGAZINE
首页>品牌中心>隆生刊物
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在看刘小波说什么◎十三郎

突然听说《隆生》创刊20周年了,我很惊讶。

不容易啊,在这个时代,一个企业生存20年得历经多少坎坷和考验。

我以前在央企,大家都觉得央企会长命百岁,结果NONONO。我大天朝,要做百年企业真不容易。很多东西是你无法控制的,比如政策变化,制度更改。所以我平时跟朋友闲聊都会说,珍惜你现在的工作吧,珍惜你的老板,就算你平时有点抱怨牢骚,但当你所在的企业被收购的时候,你会发现,那点牢骚都算不上什么。毕竟,当你的企业成为败军之将的时候,是没有尊严的。

这些年看到好多房地产企业,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我所在的企业被收购后,当时有一部分同事留在新入主的企业,但基本被打入冷宫不被重用,连以前招的几个业绩优良的销售员,都被发配到偏僻的项目卖难啃的商铺、车位。没留下的同事,陆续有去恒大、融创、奥园、阳光城等企业。我一说名字大家都知道境况如何,分分钟停留在企业破产和被裁员的边缘。有时想想,去这些大企业,还不如呆一个比较稳定的本地企业安安静静做着自己的工作。

离开隆生这么多年,承蒙企业不离不弃,一直给我邮寄《隆生》杂志。我也一直重点关注刘小波先生在想什么,说什么,不由心生感慨,以前江湖上那些响当当的名企,掌舵人逐渐都从鲜衣怒马、春风得意变成无声无息了,只有隆生,只有小波先生,还能坚持说点自己的话。难得,非常难得。

前不久,新东方转型、罗永浩退网,都成为刷屏一时的消息。一个是为还债在此前完全陌生的直播界做得轰轰烈烈,而后又毫不留恋退网重回创业赛道;一个是教培行业一夜打趴,置之死地而后生,开拓新的领域,重新树起大旗。

说到底,罗永浩和俞敏洪都不容易,这两个中年男人身上,折射了许多中国的企业家创业的坎坷、重压。不管他们成败得失,都让人钦佩。这三年疫情下来,岂只他俩不容易?大家都不容易。他们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好歹不用为生活担忧,但疫情影响下的平民百姓,生存都成了问题。以前我觉得小额贷款这种高利贷离我很远,但这几年来陆续听到有认识的人因生活问题而借小额贷、网贷、信用卡贷的,越借越多,利滚利,逐渐演变成天文数字。有认识一对河南的小夫妻,每个人的工资都只有二三千,但是妻子偷偷欠下二十多万贷款,我都不知道他们这辈子怎么还。

具体到我们熟悉的房地产行业,自从恒大爆雷的消息出来之后,我就有一种行业即将冥灯的感觉。这么大个“巨无霸”都能爆雷,其他企业就比恒大好很多吗?这些年来眼见东莞地价越拍越高,几乎跟在售一手房不相上下,我就感到心惊肉跳,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,最终会断送在哪一个链条?房地产发展这么多年,开发商难道就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吗?难道就没想过套在高价地上,到时房子卖不出相应的价位,资金链断裂,交不了楼吗?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也许开发商都能想到,只不过他们已经绑在急速滚动的车轮上,身不由己。一旦停下拍地的脚步,前面透支的资金没法通过后续的开发获得,就死定了。明知是饮鸠止渴,但过一天是一天,是毒药也得喝。

当房地产变成资本游戏,我就会想起当初进入隆生,进入房地产这个门槛的初心。我们那时候是为了玩资本游戏吗?不是的,我们是想做一个个好项目,给业主一个美好的家。所以我们会把小区的花园尽量做大,树木尽量种好,配套好学校、商场、菜市场,很朴素,也很实用。没有那么多花里忽哨的宣传,但是买了房的业主,是可以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的。

如今,这些朴素的想法,反而成了奢望。客户担心的是能不能收楼,能不能办证,奔波在维权和还房贷的泥沼里,苦苦挣扎,谈何安居呢?

因为行业不景气,我也经常会想,刘总会怎么看这个市场、这个行业?房地产还能不能做?以前不太理解,现在越来越觉得,小波先生说的是真话,接地气,只不过众多房企已变成资本游戏,怎么还会像传统房企,走稳扎稳打的路线?人家赚的是股市的钱,资本的钱,快速复制的钱,哪里还去考虑企业一旦破产,交不了楼怎么办。怎么像罗永浩一样还债?怎么像俞敏洪一样死而复生?让业主辛苦耗费半生积蓄买的房子变成烂尾楼,住又住不进去,还得还房贷,怎么办?

上次看了刘小波先生的《再见,2021!》,果然隆生这一年也很难,但是隆生还是想尽办法挺过来,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。房企能活下去,就是一种胜利,还有东山再起的资本。活不下去,就会涌现更多烂尾的鬼城。

2021年的楼市,上半年和下半年完全是冰火两重天。我们项目旁边一个楼盘,当初拍卖地价是1.1万/平,本来去年下半年就能开盘,一直拖到2022年5月不得不开盘。房价多少?一次性付款1.4万/平,按揭购房1.5-1.6万/平。即使你不是成本专业人士,肉眼可见,这个价格也肯定血亏。但是亏本也得卖。有人说做生意有亏有赚挺正常,但是房地产这个行业,真的是亏一次可能透支以前十年二十年赚的钱。

没有太大的目标,房企活下去,才有资本。活不下去,上下游千千万万的人跟着受难。越是这种时节,买房子也越要擦亮眼睛,不要贪便宜找这种风险极大的楼盘,否则后患无穷。这两年地产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国企、央企,这是好事吗?我并不觉得。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竞争才能成长、进步,百花齐放才正常、健康,如果没有优秀的民企与之竞争,国企央企就不用上进了,老百姓也没有太多选择权。如果房地产企业都没有追求,千篇一律,户型一样,价格一样,你还挑什么挑?正是因为有了差异化,你可以视钱包的厚薄,挑地段,挑面积,挑朝向,挑园林,挑质量,挑物业服务。没得挑的时候,垃圾也得咽下去,你说糟心不糟心?

有一期《隆生》,刘总写了《重新定义房地产》一文。我所想的,也差不多这个意思。房地产还是要回归初心,从过去那种急功近利的模式摆脱出来,做老百姓能安居乐业的产品,让业主买得放心,住得安心。有恒产者才有恒心,重塑这个行业的信心。

以前做《隆生》杂志编辑的时候,总有人问我,刘小波的文章是他本人写的吗?是不是你们代笔的?我就笑笑说,想多了,他的文章别人怎么可能写得出来?文章不是靠词藻堆砌去吸引人的,而是思想,思想的深度和广度,你没在他那个位置和角度,你思考的东西就不会一样。见字如见人,你可能没跟他见几次,但透过他的文字,你能看到他的思想。你没有他的经历,是无法想象在这艰苦的一年,那种殚精竭虑的痛苦、焦虑,以及度过难关后那种如释重负的狂喜,狂喜之后,也带着浓浓的疲惫。

越是逆市,越需要刘小波这样的思考,总结得失,大浪淘沙,稳立潮头。对于迷茫的同行,也是一种勉励,继续前行。

(十三郎,《隆生》特约撰稿人,现居东莞)



2009-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