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andcenter
品牌中心
LONGSUN MAGAZINE
首页>品牌中心>隆生刊物
《隆生》停刊?下个10年再来辩论◎张淳

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《立论》,说一户人家生了男孩,满月时宴请宾客,大伙说了不少好听的话。唯独一人说了“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”,结果遭了大家合力一顿打。

于是这人请教老师,我既不想说谎,又不想挨揍怎么办?老师回答,那你得这样说:啊呀,这孩子呵,您瞧!多么……阿唷!哈哈!

《隆生》创刊20周年,没想到也给我这样一个问题,你认为《隆生》什么时候会停刊?我也怕挨打,也怕挨揍,一时之间竟也和那人一样不知怎样回答。但过后仔细想想,我们常常在《隆生》上看到企业自己自揭其短和反思,内刊创作态度也同样欢迎各界各抒己见,褒贬无所谓,可不要一味迎合。

所以,在《隆生》讲真话,也未必会挨打。这也是让我对这本内刊印象深刻的原因。

说回这关于何时停刊的选题本身。我发现,隆生有这思考可不是第一次,上一次貌似是创刊10周年之际。

10年后的今天,《隆生》还能继续办下去吗?什么时候会停刊吗?今日份猜想,先上答案,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。


企业内刊是怎么诞生的?

话说,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诞生和成长了一批中国民营企业。80年代中期,北京四通第一台打印机问世,并建立了全国销售联网服务。

于是,发展壮大后的企业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刊物《四通人》,这让不少同期企业同样萌发了创办内刊的想法。

随后的90年代,民营企业的的生命力释放更大的能量,迎来高速发展时期。而伴随着企业诞生的,还有一批更为出彩的内刊。例如当时的《万科周刊》,因为极具独特文化个性,不仅在地产界有着不俗的影响力,成了房企内刊的标杆,更是在文化圈层广为流传。

扒了扒企业内刊的过往历史,就不难看到,它们都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产物,伴随着企业的壮大,也见证和记录了企业的历程。

可以说,一本内刊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企业的状况,是企业另一角度的晴雨表。假设一个企业遭遇经营危机,自顾不暇之时大概也没精力再有如此文艺的作风,再去用心出版自己的刊物。

翻看《隆生》确也记录着企业的晴雨天。

我们看到了当年的隆生首次巨资24亿收购鹿江地块的豪迈,看到了当时收购地块声东击西战略的“狡猾”。读来觉得甚有意思,也再一次了解隆生这个企业和它的棋局。

再后来,我们在刘小波的《再见,2021》里,读到了企业遭遇的“至暗时刻”。政策夹击,市场重创,销售断崖式下跌,悲观情绪蔓延。隆生在此市场环境下也面临着重重困难,即将到期的16亿借贷偿还遇阻。文章里刘小波坦言“连续两个月,我夜不能寐,内心焦虑已极”。好在,企业最终还是凑齐了款项,并且提前还清挺了过来。

这“故事”读来透过纸张都觉心惊胆战,也颇为感慨一个企业的不容易,佩服它的韧性。

当然,这些“故事”终能成为大家笔下的“故事”,是因为隆生走了过来,不论荣耀或荆棘。

而我们看到的最新“故事”,是隆生再次出手,以超过12亿的价格一举拿下了鹿江沥南岸的一宗地块,与鹿江花园临近。这也是2022年以来惠城区首次集中供地,作为本地龙头房企,隆生的身影再现江湖。

拿地新闻出来后的第二天,朋友圈便刷到了团队立马启动工作,现场勘察地块消息。鹿江花园即将成为一个百万平的大社区。这里,又能看出企业的实力,对市场的信心,还有继续奋战江湖的野心。

当时我猜想,这个“故事”和它背后的“隐藏款”很快又能在《隆生》上与大家见面了。果不其然,拿地后的次月,这一系列“故事”便就马上见刊(详见《隆生》124期),效率极快,内容扎实。

是不?隆生活得还行。至于停刊嘛,我想时候还早吧!


说来,《隆生》在企业的地位可不小。掌舵人刘小波早已明确,隆生有三大品牌,一是隆生地产,二是隆生物业,三是《隆生》内刊。

其实,一本优质的企业内刊实力确实不容小觑。

拿《万科周刊》来说,虽是一本企业内刊,关注的不仅有家事,更是放眼全国。采访当时的深圳市副市长,采访时任蛇口招商局的掌门人;有一期的讨论内容范畴更是涉及了北京的建筑、交通、文化等各个方面。有人说,万科这刊物办的是踏入了学术圈。

另一本与之齐名的内刊《SOHO 小报》据说当时的一期的刊印量超过2万册,其中客户占6000,媒体3000,其余的都是读者主动索取而推高的刊印量。评价也称,这本内刊是一种人文符号。

虽然上述两本内刊都已停刊收场,令不少人感怀,仿佛一个时代的落幕。但可以看见的是,企业内刊要是正儿八经地内卷起来,媒体手中的饭碗恐怕也得瑟瑟发抖,望其项背。

与隆生而言,办内刊,同样用上了做产品的那股子认真劲。

翻阅了往期的内容发现,历任内刊编辑都对这份工作抱着敬意,同时也肩负压力。每一期专题的思考、策划、打磨让编辑们压力山大,还有坦言是“如履薄冰”。

因为好的专题能让杂志质量事半功倍,《隆生》的实力也体现于此。这本内刊汇聚了各界人才,不仅每期都要有作品出街,内部员工的肺腑之言,外部写手们的铿锵笔伐,读者们对《隆生》的出品也抱有很高期待。

就连杂志的封面都是精挑细选的,背后也都有故事可讲。《隆生》每年都会给自己“换装”,为寻找到合适的封面插图,编辑几经辗转打听,登门拜访画作人。

说《隆生》的封面不仅得个性鲜明,还得根植于“本土”。说每一个封面看似只是简单一幅画,背后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推敲和寻觅。虽只是一个封面,你都得用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。

这么看下来,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本内刊也能成为企业的三大品牌之一了。隆生要求它的团队得是“最强大脑”,做事还得是个“细节控”,最后的出品能给人以“降维打击”的冲力。

所以,如此精心打造的品牌要说停刊猜想,这可不是自砸招牌吗?

在这个网络、自媒体愈发发达的时代,短视频平台抢占了大量的用户时间,听书、精读替代了不少纸质阅读的大环境中,对于一本千锤百炼代表着企业品牌,并且已走过20年春秋的内刊,我十分乐见其成。


一个写文章的人,大抵也是一个有态度的人。我们每次在落笔之前,思考的或许不单单只是文章本身,进而会思考的是,我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话要说?

《隆生》创刊之时是否也带着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因素呢?不甚清楚。但我发现,细看《隆生》,作者们时刻有话要说,通过这本具有包容性的刊物能表达参与这个世界。

就拿“小波吠吠”的专栏来说,不知这个专栏名称是否有个官方说法。就个人理解而言,相比于人擅长审时度势,谨言慎行的克制,狗狗遇着不寻常总是第一时间发出吼叫,它才不管自己的“大嘴巴”呢!

果不其然地,我们在这个专栏之下,看到了丰富的笔触。

心怀天下时,就谈谈企业家的家国情怀,谈谈教育的初心,谈谈房地产的病根;心系企业经营时,就说说隆生为什么不上市,说说关于企业管理的感悟,说说三十而立的隆生;痛定思痛时,就反思企业的规章制度、考核标准,反思企业与其它人的差距,反思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;情感细腻时,就聊聊保安,聊聊老友,聊聊些许憾事……

针砭时弊也好,细腻笔触也罢,总之,一本内刊,我们看到了笔下有话要说的掌舵人,也看到了每一个想再说点什么的撰稿人。

所以这停刊嘛,手里的笔还舍不得。何时停刊?要不,这个话题咱们等下个10年,再接着讨论?


(张淳,惠州地产资深媒体人)




2009-2023 隆生企业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2500号